神奇的热敏灸
热敏灸技术
常见疾病的热敏灸治疗技术
(一)感冒(普通感冒病)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疏风解表散寒
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及循经往返灸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对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前额紧痛的风寒感冒,进行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或紧压重感扩散至整个前额,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太阳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扩散至两侧颞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2.对于头项强痛的风寒感冒,进行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风池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头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3.对于恶风、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的风寒感冒,分别按序对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穴循经往返和接力灸,振奋督脉阳气,祛寒解表,可觉热感沿头项背腰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热敏灸治疗风寒感冒越早越好。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感冒流行季节可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二)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进行诊断。
疏风通络,行气活血。
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翳风、阳白、下关、颊车、大椎、神阙、足三里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对于面瘫急性期:
1.翳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且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患侧下关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患侧颊车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患侧阳白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向四周扩散或沿督脉上下传导或沿上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对于面瘫恢复期:
1.阳白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下关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颊车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神阙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沿两侧扩散至腰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足三里穴双点温和灸,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足三里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热敏灸治疗面瘫(急性期)越早越好。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面瘫亦有一定疗效。治疗期间应避风寒,忌冷饮。
(三)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活血通经
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大椎、颈夹脊、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首先沿督脉风府至至阳穴区段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对于颈型颈椎病
(1)颈夹脊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
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肩井穴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2.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按照上述颈型颈椎病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对肺俞穴进行患侧单点温和灸或接力温和灸,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腕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3.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神庭、大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或沿督脉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热敏灸的适应症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病常因急性损伤、督脉劳损、感受寒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补益肝肾,温通经脉。
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腰俞、至阳、关元俞、腰部压痛点、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自督脉至阳穴至腰俞穴区段进行循经往返灸,可觉热感沿背腰骶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腰部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甚至腹腔或向四周扩散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痛感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关元俞穴患侧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四周扩散或有紧、压、酸、胀、痛感或热感沿下肢传导,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脚根部,如感传不能传至脚根部,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分别放置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穴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脚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关元俞穴-昆仑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1~2个疗程。
热敏灸治疗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越早越好。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亦有一定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应睡硬板床,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步进行背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
(五)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痹,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闭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通痹止痛。
单点温和与双点温和灸。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局部压痛点、内、外膝眼、梁丘、阴陵泉、血海、阳陵泉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膝部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或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或局部有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内、外膝眼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梁丘、阴陵泉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血海、阳陵泉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热敏灸对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较佳,对无肿胀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一般。
热敏灸操作基本流程
★★★★★★★(←长按复制)
传递卫生资讯、播报行业信息,聆听您的声音,在健康幸福的道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这里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