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可听到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问:饮食上我该注意些什么?能不能吃海鲜?对于这个问题不是一概而论的,我们应该个体化对待,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甲状腺疾病患者该怎么吃?
我们一般所说的海鲜,包括藻类、鱼类、贝壳类、虾类。虽然都生活在海里,可这些海鲜之间的含碘量却有天壤之别。
常见海鲜含碘量
含碘量
海鲜种类
举例
最多
藻类
g干海带含碘微克
g紫菜含碘微克
其次
虾贝类
g贻贝含碘微克
g虾皮含碘.5微克
最少
鱼类
g墨鱼含碘13.9微克
g带鱼含碘5.5微克
g小黄鱼含碘5.8微克
因此,在藻类面前,鱼类的含碘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我们再拿碘盐来做个比较。
我国碘盐平均含碘量为每公斤30毫克,即每1千克碘盐含碘约30微克,几乎为g带鱼含碘量的6倍!并且经过烹饪,食物中的含碘量也会相应流失。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碘的主要来源还是加碘盐,而从食物中摄取的碘并不多。
碘与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是人体最表浅的内分泌腺体,它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趴在脖子上,位于颈前大约喉结下方2-3厘米处。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参与我们每个人的生长、发育和全身代谢的调节。
甲状腺本身可能发生多种疾病,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有时也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如甲状腺肿(结节)、各种甲状腺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腺泡,它对于碘有很强的聚集作用,每日饮食摄入的碘有1/3进入甲状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状腺。
如果人体中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还可能造成其他系统的损害,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如地方性呆小症,又称为“克汀病”;孕妇早产、流产和先天畸形儿,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等。
为了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国家出台全民补碘政策。如今,缺碘情况得到改善,但大家对于高碘的疑惑又出现了。
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尤其是高分辨率彩超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年上海市甲状腺疾病年度报告显示,门诊甲状腺疾病中甲亢高居首位,其次是甲状腺结节和甲减。
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碘息息相关,很多病友在诊断出甲状腺疾病后就开始严格忌碘,不吃加碘盐,更不敢沾海鲜。那甲状腺疾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海鲜呢?
下面有几个误区,请大家辨识
甲亢患者千万别吃海鲜?
No!海鲜那么多,甲亢病人可以挑着吃!
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而甲亢就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太多造成的。所以甲亢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摄入碘。
甲亢患者如甲状腺功能还未恢复正常,或者还伴有甲状腺肿大,必须严格「忌」碘饮食。即不吃加碘盐、不吃海产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甲亢患者永远不能吃海鲜了。
若甲状腺功能已经恢复正常,甲状腺肿大已经消退,就可以选择含碘量较少的小黄鱼、带鱼、墨鱼解解馋,建议每月食用不超过2次。烹饪时使用无碘盐。
甲减患者要多吃海鲜?
No!不是所有的甲减都缺碘、缺海鲜,视情况而定!
缺碘确实会导致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引起甲减。但自从我国实行食盐加碘政策以后,由缺碘导致的甲减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甲减最常见的原因是桥本氏甲状腺炎,长期高碘饮食会诱发或加重桥本氏甲状腺炎,从而加重甲减。所以,一般的甲减患者应该少吃含碘量高的海产品,不宜吃海带、紫菜,但海鱼和少量的虾贝类还是可以吃的。
当然,因缺碘导致的甲减也并没有在我国完全销声匿迹,如果确实是缺碘的甲减患者,可适度多吃海带、紫菜等高碘海鲜。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缺碘的甲减还是碘充足的甲减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彩超报告以及当地水源土壤的含碘情况来做出判断。此外,医院做个尿碘检查,判断身体是否缺碘。
有甲状腺结节不能吃海鲜?
No!仅凭结节,不能决定能不能吃海鲜。
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应该先检查一下甲状腺功能,看看是否同时伴有甲亢或甲减。如果伴有甲亢或甲减,海鲜的摄入可参考一般的甲亢、甲减患者。
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并不需要刻意去限制海鲜的摄入,像正常人一样饮食即可。因为缺碘或碘过量都可能促发结节的形成,刻意限制碘盐、海鲜会导致缺碘,而每天食用大量海带、紫菜会导致碘过量,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总结
1.甲亢患者应忌食含碘高的海鲜,食盐选择无碘盐;
2.甲减患者不可以盲目补碘、肆无忌惮地食用海鲜
3.甲状腺结节患者如果没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饮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