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双相障碍”大家也许听上去非常陌生,但它的另外一个名字“躁狂抑郁症”可能更容易被人理解,“双相障碍”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排名第六的精神类疾病,最有名的患者应该是画家梵高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梵高的生日被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画家梵高在死后被诊断出可能患有“双相障碍”,每年的3月30日被确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也是因为这一天是梵高的生日。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时而疯狂,时而抑郁。它有常见的四种发作类型:1.抑郁时表现为情绪低落;2.轻躁狂,情绪轻度增高;3.躁狂,情绪明显增高;4.抑郁和躁狂混合发作,两种情绪状态同时出现。其中处于轻躁狂发作的患者,破坏力都不是很大,但可能会使患者思维敏捷、情绪高涨。
除了梵高,还有罗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马克·吐温、普希金、丘吉尔,他们在医学史上都是非常知名的双向障碍患者。有人分析过罗伯特·舒曼,他一生中两次创作高峰,都是发生在轻躁狂发作的时期。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10倍
身患“双相障碍”让患者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疾病带来的喜怒无常、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使自杀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患者上空。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患者中有近一半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其中接近五分之一的人自杀身亡。它与其他疾病共发率也非常高,比如会使心血管病患病率比一般人增加2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到2%,我国还没有确切的发病数字,但最高估计可能达到5%。
“双相障碍”发病前的征兆
“双相障碍”在发病前,易出现发作性情绪波动,频繁出现难以预测的抑郁、焦虑、易怒、冲动的短暂发作,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双相障碍”与单纯抑郁症最大的区别是情绪波动高低反差非常大,超出正常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幅度,高兴时处于高度兴奋激动状态,做事草率,低落时就和抑郁症一样。整日都觉得很累、不想动、动作缓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无价值感或内疚;还有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或自杀、自伤行为。
“双相障碍”青少年高发多被漏诊误诊
“双相障碍”是一种青少年高发的精神类疾病,首发年龄一般在15到20岁,但得到临床诊断的年龄却在20到30岁,也就是说很多患者在发病10年后才得到确诊。患者平均发作3次或者经过3位精神科医生诊治后才能明确诊断。而单纯的抑郁患者中估计有50%以上其实是“双相障碍”。如果有明确的诊断经过系统的治疗和药物控制,双相障碍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社会交往,但双相障碍患者往往被漏诊和误诊。
“双相障碍”与遗传密切相关
“双相障碍”虽然目前证明与遗传密切相关,但科学研究表明,它也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不稳定有关,这种不稳定反映在生理上患者会出现一些早期的疾病信号,帮助我们自我识别。专家表示,“双相障碍”在青年人中高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生物代谢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出来的就是情绪不稳定。现在人们对普通的抑郁症有了很多了解,却很少有人留意“双相障碍”。
测试:你有“双相障碍”的可能吗?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余伟利主编/熊江萍编辑/江永韬
“双相障碍”不可忽视,看后受益请点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