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相关理论

  心身相关理论就是指心理活动与躯体功能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关系问题。

 心理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功能改变,一般在刺激作用或威胁

情境消失后:

①随之恢复的,称为心身反应;

②反应持续存在,但不伴有器质性改变的,称为心身障碍;

③反应持续存在,同时伴有器质性变化,称为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则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

  可涉及临床各科,病变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心身疾病占临床各科疾病的30%左右。(具体病种见课本)

四、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1、社会因素:指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和经济状况等。

2、心理因素:主要有情绪和人格特征。

3、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发生的,生理始基是产生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基础。所谓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病前的生理特点。即有发病的生理基础。

五、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总的来说是通过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作为生理中介机制而致病的。(见课本)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

1、全面了解病史。(尤其是病人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

2、明确器质性病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3、诊断标准:

①有肯定的心理社会应激源存在。

②有明确的躯体器质性病变存在的依据。

③病情的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④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或心理缺陷。

⑤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七、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力消除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切断其中介机制,中断恶性循环。

2、对于急性发病而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3、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的病人,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做好心理治疗。

八、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癌症等。

九、疼痛

不仅是一种生理、病理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疼痛的意义――生物学意义:一种有益的警告。心理学意义:取得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早期经验;对处境的认知评价;注意力;暗示;情绪状态;个性。

疼痛的心理治疗:暗示;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行为疗法;精神疗法。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qiaotrade.com/jzpm/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