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
中国艺术行动
编者按:
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年度死亡质量指数》中,中国大陆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71。
人固有一死,但对于国人来说死亡向来都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
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来看,面对死亡人们几乎不能正视,或赋予其舍生取义时的伟大,或描眉成郁郁而终时的哀鸣,尽孝、求生、依恋、信念……几多理由为“我不能死”提供了出口,而不断进步的医疗手段也为“好死不如赖活”保驾护航。
然而,人们或可以在生命的延时战场上获得短暂的胜利,但是遵照患者的意愿,用他们所选择的方式去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这或许才是对患者真正的尊重。
年10月8日,由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和《知识分子》主办,《知识分子》主编鲁白主持,以“生命本质与死亡尊严”为主题的安宁疗护北京论坛落下帷幕,与会专家在从生命的本质和面对死亡时应保留的尊严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撰文
吕浩然
责编
李晓明
● ● ●
今年10月10日,《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的封面报道“生死一课”,其中记载了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的一段惊心往事。
年,婆婆患病入院。在关键时刻,罗点点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因为她依稀记得婆婆说过,不希望自己病重时切开喉咙,插上管子。
然而抱着婆婆,罗点点忽然感觉到老人身上的体温,看到了她合上的眼皮里眼睛在转动,她的决心骤然崩溃——“我有什么权利去决定他人的命运,我怎么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她想要的呢?”
?罗点点
还好,几天后她在家里书中发现了一张婆婆留下的纸条,上面清楚地写着不希望过度抢救的要求,她还委托学医出身的罗点点对自己做善终处理。
在心惊肉跳和后怕之后,罗点点想到,如果人们能在意识清醒时便有那么一纸文件,写明希望如何离开,如何度过生前的最后时光,岂不是为这个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无独有偶。陈小鲁也经历了父亲陈毅去世前的艰难时刻。71岁的陈毅的最后时刻被癌症折磨,只能靠呼吸机、输液、强心针勉强维持。“他痛苦,大家也痛苦,也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陈小鲁坦言。他试探着问:能不能不抢救了,让父亲平静离去?但是医院的医生反问:“抢救不抢救,你说了算吗?我们敢吗?”
年2月7日,罗点点等人在北京开了一个名为“掌握生命归途”的讨论会,随后创办“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白癜风丸零售价格是多少元白癜风丸零售价格是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