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消化系统的问题有多种,从胃肠道的感染而引起的短期痛苦到类似于炎症性肠病(IBD)而引起的长期病痛等等。
什么是IBD?
举个临床病例让大家了解一下。最近小王某因为腹泻“挠破了头”,医院看了多次,用过止泻药,也没见好转。30岁,正当壮年的他,每天5次左右的排便,也是把他折腾坏了,身体也逐渐消瘦下来。更加害怕得了什么不好的毛病,医院门诊就诊。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健康常识。整个询问病史过程中都是糊里糊涂的。腹泻了3个月,偶伴有腹痛,对大便的形状、颜色、脓液有无、及便血都没有细致观察过。建议他查肠镜,综合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鉴于小王的病例,有必要让大家对这个“黑箱子”进一步了解。
什么是炎性肠病,与肠炎有什么不同?专家解释,炎性肠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患者会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
炎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30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IBD已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科的常见病,很多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肠炎”很可能就是IBD。
IBD患者肠道不能正常吸收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加上肠道炎症或服用的药物可能造成食欲不佳,因此IBD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影响小孩正常的生长发育。营养支持对IBD症状缓解及促进愈合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自身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治疗IBD一个重要的部分。IBD并没有存在专门的特殊饮食,不同人能耐受的食物有异,因此IBD总的饮食原则是保证自己膳食平衡同时避免一些使疾病恶化的食物。
很多专家都认为,炎性肠病并不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炎性肠病是可以控制的。
谁会得IBD?
炎症性肠病是最有可能发生在中青年,老年人也有相关病例发生,男女都会发病,且近些年有增多的趋势。
炎症性肠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因为它通常会在家庭中聚集发生,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大约15%到30%的IBD病人有相同疾病的亲属。有研究正在探索是否有一个特定的基因(或一组基因)让一个人更易罹患该种疾病。
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