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以及交通的便捷、人口流动的加快,导致人们就医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争夺患者资源,医院也加大了设施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之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机构,医院、科室的排名,这些机构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这些评比排名半信半疑,无法判断。
其实,人们一直想投入更多的努力,找医院和医生的水准、差异,国外也已尝试了多年,但是这不是一个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困难之一在于要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参数、模型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准确性。笔者对当前国内的评价标准,大致总结如下:
1,主要评价指标:科室级别、床位数、临床水平(门诊、住院人次、病死率)、科研实力等。2,人员配备:科室技术力量是否雄厚、正副教授数量、领军人才(院士)。3,研究成果:是否具备国家级研究中心、年科研论文数量、年SCI被引论文数量。4,同行评议:业界的知名度,临床专家的评价。5,患者口碑:通过在线调查、网下调查表填写等多种方式,获得患者的口碑。
此外,还有一种评价标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年度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及重点专科的住院医疗服务评价报告》,以DRG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为工具,对北京地区主要的医院,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效率、医疗安全、专科服务能力等不同纬度,展开排名。排名评价工具DRGs是什么?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译作“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以病例的诊断和(或)操作作为病例组合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病例的个体特征(如年龄、主要疾病、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等),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DRG)中。该标准来自于美国,笔者就是北京市DRGs的论证专家成员之一(见下图)。这种分组令各医疗机构提供的不同强度和复杂程度的医疗服务之间的比较有了客观依据。评价指标方面围绕医疗服务绩效的核心内容,医院的住院服务从“能力”、“效率”和“医疗安全”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见下表)。
从上述排名的依据可以看出,这些依据都与患者的治疗疗效没有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效果,医生的水平和责任,仅凭这些方面的统计数字是绝对分辨不出来的。但是提过改进上述指标内容,医院可以很快的提高排名顺序。但是真正的医疗质量真的得到了改善吗?
对于一个病人来讲,医院或科室,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人们确医院医院好。其实,治疗医院都居少数,大多数都处在普普通通的中等水平。也就是呈现出一个正态分布。即使所有的医生都是按照职业的最高标准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正态分布也是成立的。收集相关的医疗数据相当困难。医学一边尝试攻克复杂的知识和治疗手段,一边却未能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职责。哈佛医学院教授,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徳医生在《医生的精进》一书中主张,为了修正医学体系的缺陷,需要做两件事:衡量医生自己的表现和让医疗效果数据公开化。他以美国治疗肺囊性纤维化(一种儿童遗传疾病)为例,进行了分析。在该疾病治疗排名中,包括公众排名第一的最著医院医院,该病的治疗效果只是中等水平。医院却名列前茅。那里的医生解释:肺囊性纤维化如果不进行每天排痰护理,每天感染严重肺部疾病的风险是0.5%,而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每天感染的风险是0.05%。在特定的一天里,保持健康的机会分别是99.5%和99.95%,基本上都是接近%,没有差别。但是以一年来算,坚持康复护理,平安度过一年的机会是83%,而不做护理,机会只剩下16%。他们卓越的治疗效果来自于每一天的努力,这个极其微小的差别是失去生命的代价。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医生的能力主要是由他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决定的,但是这只是其中最简单的部分,即使掌握了高端的知识和精妙的技巧,也不一定取得出色的治疗成果。还有很多无法量化的因素,如进取心,勤奋程度和创造力。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关键在于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细心观察去辨别和研究的。要想成为一家优秀的治疗中心,首先要具备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做到对患者全程管理,不只是提供满足于现状的“常规”服务。
那么这些评价排名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医院,让医院根据“市场”的导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不以患者为目的的医疗服务的改进上,只去追逐他们需要的“指标”。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也助长了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其次,排名可以误导患者,争先恐后到医院、科室就医,人满为患,医院的医疗质量,增加了就医成本,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同时也与国家提出的分级医疗改革方针政策背道而驰。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从中获益?谁在幕后操纵?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