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悄然而至,北京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
俗话说“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人们开始翘首期盼今年的初雪,尤其在这样一个有着期许的浪漫节气。
小雪时节,天已积阴,寒未深,雪未大,故名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古籍《群芳谱》又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雪虽未盛,天地间却已变得寂静,夜晚北斗星西沉,斗柄指向北偏西,天气寒冷,冬意渐浓。
小雪养生秘籍1温补益肾农历十月初冬,冬对应五行中的水,对应五脏中的肾,所以孙思邈的《修养法》说,初入冬时,肾气强盛,导致心肺气弱,宜减辛苦养肾气,服枣汤。这是对应天时:枣味甘气温性平,为脾之果,它的繁体“棗”字形两束相叠,束脾胃之气,增消化动力。脾对应五行为土,土生金,金生水,乃通过养肺以保肾水。
2敛思凝神敛思是指收敛心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凝神是指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沉昏。中老年人就是要学会舍弃私欲,将精力集中到专心养生上面。太极拳、气功、书法、绘画等方式都有益于中老年人进入敛思凝神的状态,既和缓练形,又怡养心情。要注意敛思凝神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
3护好头部小雪节气,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所有阳经汇集的地方,不能轻易受风寒。另外,头部与人体热平衡关系很大,人体内的热量常从头部大量向外蒸发。人们只穿衣服不戴帽子,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热量会从头部流失。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日渐寒冷,此后出门一定要注意带好帽子,保护阳气。
4化解内热这个节气里,室内开始供暖了,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经常听说周围的人出现口腔溃疡,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时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专家告诫大家,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
另外,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小雪节气里吃。
5寒头暖足前面刚说过“头为诸阳之会”,这里说的“寒头”,并非指头部不保暖哦。而是指头部亦不宜接近高温。孙思邈曾提及,不论是多么严寒的冬天,“头边亦不可安火炉”。另个,常年坚持用冷水洗脸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而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是最易受寒邪侵袭的肢体,脚步也是穴位极其丰富的地方。严冬季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热水烫足。每次烫足最好在二十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务使水温始终保持热汤的温度。
小雪养生,记住七句口诀1头最怕受风寒:戴帽子从小雪节气开始,气候变寒冷,会影响心脑血管,造成血压波动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2防内火:白菜萝卜上餐桌当然,保暖也不要太过,如果暖气温度过高,人们穿得过于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出现口腔溃疡、大便干燥、口干口苦、眼屎增多等症状,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
针对内火,建议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3防失眠:放松身心快入眠小雪节气中,天气常阴冷晦暗,因而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易引发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多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故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养。
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故我们要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舒缓的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多参加娱乐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这样能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放松,缓解疲劳,夜晚也能安静平稳地入睡。
4壮阳气、温通经脉:常晒太阳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对调节情绪、改善人体状态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
5补肾御寒:小雪过后吃“三黑”除了上面提到的食物,饮食上还要注意滋补肝肾、清泻内火和保养肌肤。推荐三类黑色食物:黑芝麻、黑荸荠和黑大豆。
养好肺:生吃萝卜熟吃梨小雪过后,大家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因为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还能增加止咳的效果,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食疗方供大家参考:取大梨1个,蜂蜜60克。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而生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煮熟后的萝卜则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冬天生吃萝卜效果更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最好煮熟以后吃,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7防疾病:重点在“藏”,养好神气在小雪节气里,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把养生重点在于“藏”,即把神藏于内,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心地坦荡,才能保持心情舒畅心态愉悦,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小雪暖身滋补中医认为,冬为阴令,冬主收藏。故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且叶天士在《叶选医衡》中指出:“调寝食在医药之先……非安谷不能生精与气,非安枕不能养血与神。”所以冬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的提高,则会事半功倍。当人体处于深睡眠状态时,免疫细胞和各种受损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快速修复,机体可进行营养吸收、能量储存、消除疲劳等生命活动,有益身心;反之,若睡眠太浅,有早醒或睡眠不足等睡眠障碍,则可诱发或加重原有躯体疾病,无益于健康长寿。可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正常睡眠规律是人体顺应昼夜节律,养生延年的重要措施。
在子时(23:00-1:00)以前上床,易进入最佳睡眠状态。中医睡眠机制为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就如同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1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中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是因为在进食1-2小时后胃肠道达到吸收高峰,需4-5小时才能将胃内容物基本排空。睡前过量进食迫使胃肠处在“紧张工作”中,这使机体组织器官无法进入代谢缓慢的“休整”状态。长此以往,会加重胃、肠、肝、胆、胰的负担,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进而导致失眠。
2常按两穴好助眠1、足三里:此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于胫骨前肌上。用左右手指分别按揉左右腿的足三里穴3-5分钟。
2、三阴交:此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用左手大拇指按揉右脚三阴交穴,再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脚三阴交穴各3分钟。
注:仅按摩穴位,只能减轻失眠的症状,没有治疗的效果。要想安安稳稳地睡好觉,还须搭配比较有针对性的医疗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服用汤药等。
3暖足避邪顾肾气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藏”,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万物藏,肾气水旺”,由于阳气闭藏后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所谓“寒从脚下起”,足部一旦受凉,将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所以,在睡眠需应注意避风保暖,防止足部受寒。对于脾胃虚弱、下元虚冷者来说,更宜加意暖之,必要时可洗足后穿袜子入眠,或于足心涌泉穴位置放一口袋,将艾叶、干姜、桂皮等打粉后铺匀、填入口袋加以固定以温肾暖脾,散寒助眠。
此外,冬天常晒太阳,注意背部保暖,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养肾补虚做好这两点1养护肾气,艾灸命门小雪节气的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人的手脚冰凉、感冒咳嗽、容易腹泻等许多寒邪留存身体引发的症状。
趁现在做做艾灸,养肾御寒,防止寒邪伤阳,是我们在冬天里保护身体的必备功课。
命门穴,为督脉的穴位,「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故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
命门内含有真阳,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因而称之为「命门火」或「命火」。对于四肢乏力、手脚冰凉、男士肾虚女士宫寒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通过命门保健时,可以采用隔姜灸。
定位: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操作:
1、在命门穴上放一个姜片,将艾柱置于姜片之上;
2、点燃艾柱的顶端,待其自然燃尽,连同姜片一起拿走就可以了。
姜具有祛风、解表、和胃、温经止痛的功效,将新鲜姜和艾灸结合起来运用到命门穴上,大大提高了温补肾阳,温经通络的作用。
2口舌生疮,按揉内庭小雪时节气温骤然下降,身体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温会增加体内的产热,从而抵御寒冷。再加上天气寒冷,我们可能会吃火锅或者进补一些温热的食疗。
众多因素叠加则会让身体产生内火,蕴积于胃,而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更加重了积热,胃中的积热顺着经脉的循行向上蔓延,使血络受伤,产生口舌生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腔溃疡。
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有很明显的症状,溃疡处出现红肿,疼痛异常,溃疡部位较多,布满口腔,人会觉得口渴,大便也干燥难排,小便黄。
对付这样的口腔溃疡,推荐大家按揉内庭穴。
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经络将人体各部分联络成为了一个整体,内庭属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从头面一直下行到足趾末端,就将头面与脚趾联系起来了,疏通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能够起到降胃火、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
定位:位于足背部,第二和第三脚趾结合部上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手指按压穴位,力度以有强烈酸胀感为度,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穴持续3~5分钟。每天1次。
艾
艾美丽,从艾灸自己开始。
艾自己,才有资格爱家人。
美好的一生,离不开爱,更离不开艾。
幸福的一辈,得到了爱,更要传递艾。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