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gxnanning.com/feidian/680.html
该内容由「大竹微生活」为您呈现!
大竹县由来的传说大竹是“竹子发源地”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在与托塔天王李靖打斗中,将天王的白色宝塔打碎,碎片降落在大竹县城北边的山头,凝聚成竹笋繁衍而成,第一束根串到中山,形成了现在的竹海公园,根系受乌木湖滋润串向全世界……
由此大竹成为天下竹林的发源地,大竹县也因此而得名。
大竹七碑石的传说从大竹县文星场镇出发,西行10里,在铜锣山两个山峰之间,夹沟中矗立着7块巨石,宛如7个巨人,高低并立一排,远观如碑,近看如墙。7石前约有多平方米的平坦之地,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小庵倚之。在第一座石碑上,刻有阴文"文星阁"字样,文星镇的名字就是源于此。这7个碑石上,有半镂空雕刻的观音像、药王像和财神像三尊,在文革时搞破"四旧"被砸掉,留下3个挖空的边框,石像只有依稀的残迹隐约可见。
七碑石这个神奇的地方,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相传七碑石是无极仙翁与观音菩萨赛"法"的结果,无极仙翁想在四黄坝(童家与文星交界处)修"黄城",于是就赶着7头猪到大竹城去卖,观音得知,便前来赛"法",她用两只麻篮挑水,假装在现在的七碑石处与无极巧遇。观音菩萨问:"无极,你吆的是什么呀?"无极作揖笑答道:"猪呀!"观音道:"不对哟,分明是石头呀!"话音未落,无极赶的"猪"顿时就变成了石头,大小依次排列成行,刚好7个。
无极忿而反问:"观音呀,你挑的又是什么?"观音笑答:"当然是水喏!"无极指着篮子说:"麻篮能挑水?"观音挑的水立刻下漏成井,深不可测。后来虽然"黄城"未建成,但留下七碑石挺立至今。
大竹木鱼池的传说大竹县城东面里有座铜锣山,蜿蜒起伏,绿郁葱葱。群峦环抱之中有一水池,水色碧绿,深不可测,人称木鱼池。都说池底可通南海。池名由来,给人们带来动人传说。
很早很早前,这里原来没有池,只有一座松竹掩映红墙绿瓦的庙宇。庙里住着位鹤发童颜的长老和尚,带着江慧、河慧、孝慧三个年青徒儿。暮鼓晨钟,念经拜忏,长期来相安无事。
一天,老和尚准备去南海朝拜观世音菩萨,将三个徒儿叫到身边嘱咐:“我去南海可能几个月才能回来,望你们勤勤恳恳念经修行。特别要护好庙后竹林中那两根粗壮的竹笋,那是仙体,不能乱动”!三位徒弟双手合十,低头回答:“谨遵师命”。
老和尚走后,江慧、河慧惰性复发,贪吃懒做,什么担水煮饭,打扫寺庙,都强加到孝慧一人去做。孝慧也不埋怨,除做佛事以外,便不声不响地干活。
时过两月,江、河二慧早把师父的话抛到九宵云外,一时异想天开地认为:“那两根竹笋既是仙体,吃了不是可以成仙吗”?二人商商量量,找来短锄,悄悄地走到竹林里。一人对着一根竹笋挖呀挖呀,直到挖断笋根。根部开始冒出白浆浆,不久白浆变成红色血水。江、河二慧高兴得直跳起来,大声叫道:“真是仙体哇!我们可以成仙了”。
江、河二慧各提着一根竹笋,兴致勃勃地回到庙里,剥开笋壳,切成笋片,放在锅里煮熟。
中午,江、河、孝三慧围着小桌吃饭,江、河二人大夹大夹地吃笋片,又大口大口地喝笋汤,心里都在想:“多吃点,成仙快些”。孝慧却埋头用饭,心里在想师父的话:“那是仙体不能乱动”。
忽然一只白狗从庙外跑进来,窜到饭鼎罐边,衔起饭瓢就往外跑。江、河二慧只顾吃笋片,理也不理白狗衔饭瓢跑的事。可慌了孝慧,急忙放下碗筷,起身拔腿向庙外追去。离庙不过数十步远,忽听得背后一声巨响,势如天崩地裂。孝慧立即站住转过身去一看。寺庙处飞沙走石,洪水汹涌,庙宇在渐渐地陷落。不到一时三刻,竟成一滩池水。水面上浮着一个不断旋转的木鱼,孝慧一看,那不是师父念经时用的木鱼吗?他又急又怕,不知如何是好,便抱头痛哭,大声叫道:“师父啊!真对不起你老人家,我们没有护理好竹笋啊”!正想跳下去抓木鱼,忽觉耳边一阵呼呼风声,师父已站在身旁,双手合十,对着水面木鱼高声念道:“阿弥陀佛,木鱼啊!请到南海替老衲请罪”。说完,右手一挥,木鱼便停止旋转,立即沉下水去。老和尚转身向孝慧说:“徒儿啊!委屈你了,那两个孽畜不听师言,砍断龙角,落得葬身水底,罪有应得。我们另寻它处挂单吧”。说完,带着孝慧飘然而去,留下一段动人的传说。
清代民国时期,不少善男信女提着乌龟、团鱼来此放生,都说:它们可以游到南海。
大竹东柳醪糟的传说东柳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清,有史记载,见于大竹县志,“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故名曰东柳醪糟。东柳桥位于大竹县城以北,距大竹县城三里,相传汉高祖年间东柳已建有石墩木桥,名曰“东流桥”,清乾隆五十九年加固桥墩,增宽桥面改建成五拱石桥,沿河建房成镇,两岸垂柳成行,得名“东柳桥”。
距传:距“东柳桥”一华里路的唐家大院,有一股泉水终年不断的流淌,附近几里居民争相搬至建房盖屋,视泉水为神水,求得保佑,白病拒之。用此水煮饭,特别柔软,香气扑鼻,尤其是用此水煮糯米饭,更有独特风味。
一唐姓人家居唐家大院的自家姓,妇人唐廖氏,一家三口,常年以杀猪及卖草药谋生,一次唐杀猪匠走村串户三天后返家,还未进屋,一股香甜味扑鼻而来,进屋后,甜味更浓,左找右找没有发现什么,当取碗准备吃饭时,发现碗柜里的一碗剩饭,正冒香气,并有少许水渗透饭中,杀猪匠随手端起一闻一喝,奇迹出现了,此饭甜、香,微有酒味。结果是沙猪匠的小孩不慎将盛装过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百扣等草药粉剂的碗未洗就拿来盛装了剩饭。高兴之余,将没有名称的又香又甜有酒味的剩饭,向整个唐家大院张罗,而后就成了甜酒的祖先。由此以后唐廖氏便以此开了一个作坊,来往行人商贾多喜品尝解渴或携带瓦罐甜酒。一日一书生经过此地,来此品尝,由于甜酒在吃的过程中合糟一起吃更能体现其独特的滋味,又有似酒非酒之感觉,又是唐廖氏所制作的口味特别纯正,便以其物、其人、其姓命名为醪糟之更佳,清光绪年间,东柳醪糟就名传千里。大竹白塔的传说大竹县城北两公里处,耸立着一座白塔。这白塔,因塔身通体皆白而被老百姓俗称白塔,文人墨客美其名曰“文峰塔”。白塔的修与拆,怀揣着竹城人的期盼,记载着竹城人的梦想。据《大竹地名志》记载,该塔原建在大竹中学的文昌阁(现大竹中学高三毕业班教学楼)处。虽然大竹考生多,但是登科及第者少之又少,出去当官的更少,即使出去当了官官运也不长。在清朝道光年间,时任知县的严清荣听了当地老百姓这样的传闻,半信半疑地到峨眉山请来一高僧来考究一下。那高僧风尘仆仆赶到大竹县,观察白塔许久,说的确此处不宜建塔,因为此地为文曲星之地,修塔就压住了文风,所以不能出大文人,于是在年将此塔拆掉。经高僧指点,在今竹北乡白塔四组的红岩头重新修建,说此处是大竹县城九龟之首,九龙之尾,既能控制欲走之龙与龟,又能消除洪水泛滥,确保大竹人寿年丰。在年,虔诚地念佛七七四十九天,烧香请来众多星神,汇集于红岩头,取名“聚奎阁”,出文人如峰林,名曰“文峰塔”。高僧带来的舍利和经卷藏于塔基,开始动工修建,历时三年,在年终于竣工,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嘉庆年间大竹就出了个江探花(江国霖),后任湖广总督。他题写的“聚奎阁”至今保存。该塔高33.1米,基高1米,顶高1.6米,塔为正六菱形,基边长4.5米,塔共九层,基座至二层为青石结构,三层至九层为火砖结构,每层塔檐向外翘出,如冠盖状,每层有三个瞭望台,在瞭望台可以远眺竹北田园风光,尽收县城美景。第一层正方有一弧形石拱门,门上方刻着“聚奎阁”三个有力的楷书,石檐上刻有麒麟蝙蝠图案,并饰有红黄蓝三色,其它每层塔檐均为棕褐色,塔内每层皆有木楼地板和木楼梯。民国25年,因乞丐夜宿塔内,生火取暖,将木地板和木楼烧毁。剩下空空塔体,残败衰落。破四旧时,差点全毁,好在带头的人有点“迷信”,怕毁掉后遭报应,于是怏怏而去。大竹青云洞的传说在大竹县境内,从永胜往蒲包行走的山谷中,有一股清澈透明的溪水,长流不断,溪水寒气逼人,透彻心骨。溪流上边有一个洞,叫青云洞。关于青云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青云洞附近住着一户李姓人家,家里十分贫穷,主要靠租种地主的田地来维持生活。农户家里有一个儿子,叫李家志,他心地善良,对父母极其孝顺,常常帮家里做砍柴、割猪草等家务,也经常为村民们做好事,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好孩子。
有一年,天遇大旱,山林里干枯得没有什么青草可割。可小家志还是照例每天都要去割猪草。有一天,他走了几个山坡也没有割到草,眼看天就要黑下来,他很是着急。于是来到了青云洞边,那碧绿的潭水,深得可怕,还有那哗哗的流水声惊得他不敢往洞中看,他得赶着去割猪草。可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须老头,面露笑容,摇着一把大蒲扇,对匆匆忙忙赶路的小家志叫道:小孩子,过来陪我下棋,我帮你割猪草。家志一惊,面对突如其来的好事,他半信半疑。在老人的再三邀请下,家志才勉强同意与他下棋。
不知过了多久,小家志与白胡须老头大战了几十个回合,真是难分胜负,眼见天色已晚,家志想说告辞。白胡须老头指着洞口边说,那里有一蓬草,快去割。家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蓬青幽幽的草,他一鼓作气,割了满满的一背篼,高高兴兴地回家。白胡须老头又告诉家志,以后每天来陪他下棋,每天都帮他割猪草。就这样,家志天天如约而至,每天都能背满满的一背篼草回去。
(网络配图)说也奇怪,那长在青云洞口边的草,天天割,天天有,而且长得绿绿的,嫩嫩的。
下棋的时间久了,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可下棋打猪草的事在民间也传开了。家志也将这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也觉得甚是奇怪,就叫家志邀请白胡须老头到家中做客。
有一天,正好是家志父亲大寿之日。家志向白胡须老头发出了邀请,白胡须老头欣然答应。可他对家志提了一个要求,寿辰那天,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并且用盖子盖住,到正午十二点时才可把水缸打开,就知道他来没来。
家志父亲寿辰当天,家里客人满堂,人山人海。快到正午时候,还不见白胡须老头的影子。于是家志按要求,悄悄来到水缸边,打开一看,只见满满一缸,龙牙凤爪,马头蛇身,鸡冠火红,身上鳞片闪着熠熠的光芒……家志吓得晕厥过去。冥冥之中,只听见白胡须老头在说:“我是青云洞中的蔡龙王。洞边那窝草下面有颗夜明珠,你用锄头把它挖起来,夜明珠是个宝,你想要什么,就可变什么……”说完就隐去了。家志从昏厥中醒来,再看那满满的水缸,清幽幽的,寒气逼人。
第二天家志来到青云洞,按蔡龙王的嘱咐把那窝草挖起来。草的下面果然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圆珠子。家志拿回家中,把它放在米缸里,马上就是满满一缸米;放在水缸里,马上就是满满的一缸水;放在钱罐里马上就是满满的一罐钱;放在庄稼地里,马上就变成绿油油的庄稼;放在正堂屋里,心想房子变得富丽堂皇,一下子就变成了豪华的房子……就这样李家的奇特之事就传遍乡里。从此,李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人家。
可是没有多久,好事变成了坏事,家志突然神思恍惚,口中念念有词。家志疯了,整个山上山下的人都传遍了。又没隔多久,家志突然失踪,家里的夜明珠也不见了,亲朋好友以及村民们四处寻找,终不见人影……直到四十九天之后,有人才在青云洞边发现了一双鞋,经辨认是家志穿过的。人们向洞中投石子,没有回音,洞中的水依然是那样寒气袭人,那噗咚噗咚的潭水声在洞中回荡……
李家志与蔡龙王的故事从此就在蒲包永胜一带流传开来,世代延续。
有一天,家志给母亲投梦来说,他在蔡龙王家里,生活得很好,还是天天陪蔡龙王下棋;他用的炊具全是金银做的,被称为金锅银灶;每日三餐,家志升火时,外面的民间都能看见袅袅炊烟,在青云洞边的山谷中弥漫。
(网络配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志,在青云洞边专门修了庙宇,塑了像,从此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时至今日。因篇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