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乌龙散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763971.html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青春激情
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统编新教材(必修)以人文主题统领,打破文体界限;以任务群为学习旨归,聚焦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本设计初衷既紧扣新课标,又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教材的课为单位,一组一组设计教学。
第一课任务主题——知人论世、品味青春。
第二课任务主题——诵读梳理,感悟青春。
第三课任务主题——比较分析,评点青春。
《百合花》《哦,香雪》
设计者:陈丽琳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速读两篇课文,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两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异同。
2.品读细节,感悟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之美、青春之美,进一步挖掘小说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比较两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异同,感悟小说情感,挖掘小说主旨。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习建议
《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要注意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它的人物描写极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同时也要注意小说的风格: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哦,香雪》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小说的主角是以香雪为代表的几位姑娘,他们对火车的到来抱有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感受着生活所发生的微妙新变化。同时,火车的到来,也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波澜。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处的对比手法,对于塑造人物,突出品格的作用。阅读时,还要注意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五)课前研学
5.1预习作业
速读课文,圈画这两篇小说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5.2阅读指导
两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
5.3写作准备
从两篇小说中个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5.4知识清单
(1)走进《百合花》作者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2)《百合花》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3)走进《哦,香雪》作者
铁凝,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年第五期,并获得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4)《哦,香雪》写作背景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二、活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导语
1.同学们,关于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你们读过或者了解哪些作品?
(可能有的答案:《红岩》《红旗谱》《红日》《林海雪原》《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亮剑》等)
2.问:这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有什么共性?
(人物形象很高大、鲜明,战争场面很宏大、残酷、血腥)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茹志鹃的《百合花》,跟这些印象中的战争小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二)活动一:初读印象,概括情节
1.问:小说中主要提到几个人物?
(我、通讯员、新媳妇——板书)
2.围绕这三个人物发生的故事,请简洁概括主要情节。
教学参考:“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接着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小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小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三)活动二:走进文本,感受人物
1.在这个故事当中,你感受到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他是一个(▲)的小战士?
提问学生,学生回答。(提醒学生要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憨厚、质朴,腼腆、害羞,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勇敢)
(2)群文联读:引入都梁《亮剑》片段,比较传统小说英雄人物与小通讯员的差别。(学生齐读)
李云龙有他的人生信条,那就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李云龙已经接近了敌人,他一声不吭就开了火,敌人倒下一片,他身后的警卫连一拥而上,猛烈的火力在抵近射击中显出巨大威力,扫到哪里,哪里就有成片的敌人被扫倒。李云龙得了便宜就不让人,哪里敌人密就往哪里打。
与此同时,那颗被几乎垂直的炮管发射出来的迫击炮弹从五六十米的高空带着尖利的呼啸声,落在李云龙身旁,在爆炸的一瞬间,他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一片轻飘飘的羽毛升了起来,无边的黑暗像潮水般地涌上来……
问:从这些文字中,你感觉到李云龙是个怎样的形象?
(永不言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典型英雄形象)
问:你认为小通讯员是英雄吗?
(为救别人,毫不犹豫、不惜牺牲自己,虽平凡、普通,但也是英雄)
2、新媳妇又是个怎样的形象?
她是一个(▲)的新媳妇?
提问学生,学生回答。(美丽善良、纯洁、高尚)
小结:在这里,我们慢慢感受到这两个人物形象是越来越饱满了。茅盾对此有这样的评论:《百合花》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所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虽平凡普通,也正如百合花一样,有着纯洁、高贵的品质和心灵。
(四)活动三:捕捉细节,体悟感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问题:
1.品味细节
分小组讨论:文本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老师引导——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明确:
(1)通讯员的枪筒上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后来多了一枝野菊花。(7、40段)——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很美好的形象
(2)通讯员给我的两个馒头:善良、温暖(40段)
(3)通讯员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勇敢、奉献(51、52段)
(4)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破洞、把新的百合花被盖在通讯员身上——深深的内疚和悲痛之情(54~56段)
(5)11、45段对故乡的回忆——清新、温馨、温暖、美好
2.探问主题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写作背景:茹志鹃发表这篇小说是在年,当时的中国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丈夫被打成右派,作为党员,她处在是否跟丈夫划清界限的矛盾中。社会上人跟人之间互相猜忌,关系紧张。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她在小说中回避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温馨、美好的画面,而小通讯员为了他人毫不犹豫的牺牲,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内疚、感动,就显得那么的自然、和谐、美好。由此可见,这篇小说除了要反映常规的反对战争、期盼和平的主题之外,还表达了茹志鹃对美好、和谐关系的追求、向往。(板书:人情美、人性美)
3.他者评价
对这篇小说,茅盾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如是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班级的读书会上,你要向全班同学推荐阅读茹志鹃的《百合花》,请你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推荐语(30个字左右)。
(五)总结提升
请学生谈谈该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归纳。
1.女性视角
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2.语言风格
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六)板书设计
小通讯员人性美人情美我新媳妇第2课时
(一)导入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那份对新鲜事物天生的好奇,对美好发自内心的追求。老作家孙犁给铁凝的一封信中如此说: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哦,香雪》。
(二)活动一:整体把握,了解内容
1.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主要描写了那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明确: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
2.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明确: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3.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4.“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明确:“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三)活动二:鉴赏分析,品味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1.品味下列语言:
(1)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明确:“皱褶”一词就突显了台儿沟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闭塞落后程度不可想象。
(2)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明确: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再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3)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明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了火车巨大快速强势的特点,写出了乡村姑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4)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明确:“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5)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明确:“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2.老作家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他的评价?
明确:首先,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其次,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间香雪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诗一样,动人心弦。
其三,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四)总结提升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这篇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第3课时
主题探究:比较赏析《百合花》与《哦,香雪》人物形象异同,进一步感悟情感。
(一)活动一:比较赏析《哦,香雪》的山村姑娘(群体)与香雪(个体)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
她们有共性,都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
但又有差异:凤娇等姑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