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发布餐饮从业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并对该目录进行了说明。为规范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将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纳入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什么是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

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是指此类疾病患者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可能污染食品,并通过食物传播疾病,患病者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为什么制定《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如果罹患某些疾病,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影响食品安全。

《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落实《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制定的技术性文件,制定的目的是为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目录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二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根据食品安全需要、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情况等,对目录进行调整。

《目录》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从业人员开展健康管理,其管理情况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管,“有碍食品安全疾病”具体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

这些关键点值得注意1病种细化与新增

 在保持延续性的基础上加以细化,《目录》沿用年版《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并在表述方面更明晰,体现政策与管理的连续性。《目录》内容对主要管理病种予以保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病种进行了细化,如痢疾、病毒性肝炎,修改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

另外,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特点,《目录》新增有碍食品安全且风险较大的疾病病种:霍乱、副伤寒。

2所列疾病的危害主要是病原体污染食品

《目录》中规定疾病的危害主要是病原体污染食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或暴发。其中规定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见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体征(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另外,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常见黄疸。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常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痰中带血、低烧、胸痛等症状。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主要为皮肤上疖子或化脓性、渗出性病灶,并可反复感染。

  

3不包括艾滋病与乙肝

《目录》中所列疾病首先要具备可以经食物传播的特点,艾滋病和乙肝虽然都属于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并不包括经食物传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就餐等无血液暴露的行为,不会传播上述疾病。

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上述通知明确要求,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除特殊规定外,不得强制进行乙肝项目检测。按照《通知》要求,《目录》也不应包括乙肝。《目录》在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一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从业人员的日常健康管理,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对患者的暂停或调离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可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确保食品安全,体现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管理理念。二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日常或例行现场监督检查时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执法效能。三用于食品从业人员自身健康管理,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观。《目录》中规定的疾病主要涉及通过食物传播力很强的食源性疾病和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这些疾病诊断标准明确,从业人员怀疑患有这些疾病时,应当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健康中国,环球网

主编,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
长沙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qiaotrade.com/jzcz/2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